- 指可以作為國際支付工具的外國通貨或對外國通貨的請求權。如美元。
外匯存底(Foreign reserve):
- 又謂外匯準備
- 一國政府所保有的外匯數量。
- 隨時可動支的外國通貨(國外資產,如外幣現款、國外存款、具公開流動市場之外國票券、債券等),或是對外國通貨的請求權
- 通常來說,一個國家的外匯存底宜保持在三到六個月的進口額水準。
- 廣義的定義來自國際貨幣基金會(IMF):
1.政府所持有的黃金
2.政府所持有的可兌換外幣
3. 國際貨幣基金的準備頭寸(cash position)
4. 特別提款權(SDR:Special Drawing Right)
不過因為台灣並非IMF會員,所以沒有上述3、4項,
但除了1、2外,另外加計『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國外資金』
與『全體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中的國外資產淨額』二項。 - 外匯存底/進口金額 」等於 21,也就是說台灣所保有的外匯存底足可支應 21個月的進口
- 如果該國全部民眾突然將M2中的台幣存款,一 夜之間全要求換美元,央行的美元夠不夠支應這兌換要 求?如果外匯存底夠,表示央行有足夠的外匯存底,所 以「M2/外匯存底」這個比值自然是越小越好。以台灣今年 7月資料來計算,「M2/外匯存底」約等 於 2.71,也就是說如果現在所有新台幣用美元買回,必 須用去 8721億美元,所以「M2/外匯存底」當然越小越 好,因為可以用越少的錢買回。
- 保留較高的 外匯存底,除了在外幣短缺時降低借款成本,也可以在 民眾對本國貨幣缺乏信心時,穩定市場人心。
大陸自84年曾一連串舉行飛彈軍事演習與文攻武嚇的戰略,讓國內投資人因信心不足使部分資金大幅外流,而當時幸賴中央銀行堅決維護匯率穩定,從外匯市場大舉拋匯,終使得台幣匯率止貶回穩,資金外流減緩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